價值觀是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文明與文明之間的根本差異,是決定國家富強、社會進步、個人發展的文化“軟實力”。一種價值觀的提出,無不與其所處的時代背景、經濟社會發展和歷史文化淵源密切相關,無不是在選擇、校正和涵養中實現塑形。
百年奮鬥路,旗幟引領之。從成立之初,中國共產黨就深深知道,只有用共同的信仰和價值追求,才能帶領全國人民前赴後繼為共產主義理想而奮鬥。從“不拿群眾一針一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從“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到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從提出“核心價值體系”到凝練“核心價值觀”,中國共產黨找到了團結廣大人民實現民族復興的“最大公約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定分止爭的司法活動往往始於價值觀的沖突,止於價值觀的彌合,司法實際上是一種彰顯、護佑主流價值觀的社會活動,因此,只有巋然如燈塔,才能照亮主流價值觀行穩致遠。
近百年前,為了懲治土豪劣紳、維護群眾利益,黨領導下的第一個人民法庭——七裏坪革命法庭在湖北省黃安縣(紅安縣舊稱)成立,從那時起,人民法院為人民成為司法永恒的價值追求。在革命、改革和建設的不同時期,人民法院通過審判案件、制定司法解釋、裁判文書說理、司法公開等方式,從國家、社會和個人的三個維度不斷引領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以人民司法貫徹群眾路線,引領共同價值追求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幾代人接續追求的家國夢想得以實現,彼時,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權意識是社會主流,保衛和建設新生的民主政權成為全體國民共同的價值追求。
如何讓群眾參與國家管理?早在幾十年前,老一輩革命家習仲勛即給出了答案,他在陜西綏德地區召開的司法會議上指出:
“千百事件整天發生在人民中,最適當的解決辦法,也就在人民中。我們不要以為自己比老百姓高明,其實不然,新的創造要在老百姓中尋找。”
與習仲勛的司法理念一脈相承,時任陜甘寧邊區高等法院隴東分庭庭長的馬錫五在司法實踐中貫徹黨的群眾路線,“走出衙門,深入鄉村”,以就地審判、巡回審判、公開審理、人民陪審的方式,讓群眾參與到具體案件的審理過程中,耳濡目染接受先進法治理念,提高了法治意識。
馬錫五在調處封捧兒(劉巧兒)婚姻案時,註重調查研究,聽取各方群眾意見,在判決中否定了搶婚和買賣婚姻的陋習,支持青年人追求幸福生活,體現了陜甘寧邊區政府倡導的人身自由、婚姻自主的價值觀。
可以說,人民群眾廣泛參與司法審判活動,是人民行使民主權利、管理國家事務的預演。
1950年,第一屆全國司法會議勾畫出了人民司法制度的嶄新輪廓:廢除舊的司法制度,建立公開審判、人民陪審、巡回審判、就地審判、調解等便民利民的審判制度。
這些貫徹群眾路線的司法形式便利了群眾訴訟,化解了矛盾糾紛,修復了社會關系。同時,對審判的積極參與讓群眾對法治觀念感同身受,懂得了應該支持什麽、反對什麽,如何依法維權,使群眾在參與中受到了教育,政權合法性的價值觀在潛移默化中入腦入心。將政治性和人民性結合在一起的司法理念,引領構建了符合時代精神的主流價值觀。
以司法公正引領社會公正,培育健康社會風尚
十年“文革”,“公檢法”被砸爛,法律虛無主義盛行,一些由審判活動確立起來的正確觀念被否定,司法引領構建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努力嚴重受挫。歷史證明,法制遭受重創的時期就是價值觀極其混亂的時期。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道德觀念、經濟發展和社會風氣逐步恢復正軌。
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讓人們擺脫“左”的思想的桎梏是當務之急;公正缺位、底線不存、個人主義泛濫,社會價值秩序的糾偏刻不容緩。既要解放思想,又要規範行為,社會急需一套系統的、科學的價值觀來引導和校正。
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正式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24個字精煉出社會主流價值,以引領社會思潮、凝聚人民共識。
2015年10月13日,最高人民法發布了《關於在人民法院工作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若幹意見》,指導各級法院在審判活動中充分發揮規範、指引、評價和引領作用,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呼格吉勒圖、聶樹斌、於英生等再審糾錯案,讓受冤屈的人平反昭雪、重獲自由,並及時獲得國家賠償,是司法對社會公正的宣示與重申。
——“狼牙山五壯士”名譽侵權系列案,全面保護英雄人格權益,維護中華民族共同歷史記憶,表明以法治手段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的態度。
——“微信群主踢群第一案”,支持群組內正當管理行為,不讓網絡社區成為法外之地,體現司法對社會治理的積極參與。
2018年9月,快三三期必中發布了《關於在司法解釋中全面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工作規劃(2018—2023)》,強調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司法解釋的立、改、廢工作中,確保導向鮮明。
以司法解釋和司法政策為抓手,人民法院發布了涉及婚姻家庭、醫療損害責任、英雄烈士合法權益等一系列司法文件,統一裁判尺度,為懲處違反社會核心價值導向的行為提供依據。特別是出臺司法解釋嚴懲“暴力傷醫”,表明了司法對醫生救死扶傷的強力支持,維護了正常的醫療秩序。
以公正裁判樹立行為規則,塑造人民法治觀念
規範的個人行為是社會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基礎,對發生在公共空間的爭議糾紛,符合核心價值觀的行為得到鼓勵,違背核心價值觀的行為受到制約,“扶不扶”“勸不勸”“管不管”“救不救”才不會成為兩難選擇。
2021年2月,快三三期必中發布《關於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裁判文書釋法說理的指導意見》,要求廣大法官正確運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釋法說理,發揮裁判在國家治理、社會治理中的價值導向作用,引導社會成員增強公共意識、規則意識。
近年來,快三三期必中先後發布了三批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典型案例,從英烈保護、見義勇為、公序良俗、誠信友善、孝老愛親等方面體現和弘揚了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醫生電梯內勸阻吸煙案”和“朱振彪追趕交通肇事逃逸者案”,讓仗義執言者更有底氣、讓見義勇為者沒有顧慮,以公正裁判樹立行為規則,引領社會風尚。
——“暗刷流量”合同無效案,認定“暗刷流量”的行為違反商業道德,違背誠實信用原則,對該行為予以否定性評價並給予懲戒,推動治理互聯網領域亂象。
——“村民私自上樹摘果墜亡索賠案”,認定村委會未違反安全保障義務,讓守法者不用為他人過錯買單,堅決防止“誰鬧誰有理”“誰傷誰有理”。
這些案件的共同特點是引起社會廣泛關註,涉及價值導向、道德評價,都是展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戰略高地,在這裏樹起燈塔,能夠將光亮輻射到最大範圍。
一滴水能折射陽光,一個案例勝過一沓文件。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裁判展現的價值觀對行為有著最直接的影響。人們正是在一個個具體案件的裁判中,一步步積累對司法公信的認可,對民主、公正、法治、誠信等抽象價值的認識,匯聚成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洪流,不斷奔湧向前,引領人類社會共同進步。(記者 荊 龍)